当前位置:首页 > 教程 > 正文

玻璃冬储政策出台

五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张载在第一人称我的名义下继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之后,遥契大化,面对古圣先贤,直面人生长河,所作出的庄严承当与确立的神圣自我期许。

在扬弃王弼易学的基础上,发展了易学之义理学,使儒理取代玄理,成为易学之义理发展的主流。宋代邵雍、张载等对此问题也作了探索,但最终由程颐明确提出了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命题,较为完满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玻璃冬储政策出台

象为显,理为微,理通过象来体现,理象结合,所以是无间。二程认为,不能把《易》仅看作是一部书,它虽然是一部书,但它又体现了道,所以应以义理求之,以识义理为目的,才能治《易》。邵雍则讲先天象数学,精于数学,著《皇极经世》,以《周易》六十四卦的推衍,说明天地万物产生之前即已存在的先天图式,以先天学来源于先天图,为心法,认为 心为太极,万化万事生于心,把宇宙万物的生成过程归结为象、数的演化过程唐代经学家孔颖达所谓:天地高远在上,临下四方,人居其中央,动静应天地。天地在如此造化万物大千世界的同时,又赋予事物各自彰显着其独特价值与引人震撼赞叹之奇妙的本然至正性命,从而为宇宙的整体和谐奠定了终极性命层面的根基根据。

人即此成了充任令大化浑然之一进入莹澈澄明之境与自觉推进之地的卓荦关键角色。凡生即申,要终即归也。儒家有强烈的入世情怀,强调学而优则仕,以至于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

《孟子·万章上》论及尧舜禹禅让,孟子提出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的主张。孟子对梁惠王讲的仁义乃是爱民保民的仁政之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这三个面向构成了孟子民本思想的立体结构。

细究之下,我们可以发现,民本思想在孟子哲学体系中包含着三个面向:终极性面向、主体性面向与教化面向。孟子清楚地意识到,政治不是君主的个人独裁,而是多元主体之间的互动。

玻璃冬储政策出台

这种天—民—君的政治结构,不允许君主直接获得权威性,他必须通过保民而王将自身的意志与人民的意志统一起来,权威才能确立。但儒家推崇的启蒙与教化,不同于救世主式拯救,二者有着根本的区别。这里虽然是在说臣,但它代表的是君权的对立面,包含了整体的臣民。因此,孟子提出在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的基础上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圣贤之所以是圣贤,一方面在于他们的出类拔萃先知先觉,更重要的一方面在于他们以自身的觉知来启蒙与教化大众,这是圣贤先天所禀受的义务。惟天不畀允罔固乱,弼我天降威,我民用大乱丧德,亦罔非酒惟行。《论语·子路》:子适卫,冉有仆。

孟子说: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太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齐宣王向孟子询问王道,孟子回答说: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谁能御之?孟子认为,君王要平治天下,依靠强权暴力是行不通的。

玻璃冬储政策出台

孔子也说: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盖因自身出于民人之同类,故而必须承担起义务,宣扬王道政教、平治天下。朱子解释说:当是之时,天下之人唯利是求,而不复知有仁义。

在孟子的思想中,民本不仅体现为人民是政治合法性的来源、政治的互动主体,更体现为政治在于行教化,民就是政治的目的。《孟子·万章上》引《尚书·泰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一句,正是这一观念的经典表达。单纯地以天来确立民本的终极性,属于哲学理论建构或价值导向。孟子民本思想的首要之义在于,以民作为国家或王朝政治合法性的第一准则。对于人民大众而言,如果不能先满足其物质生活条件,而强求道德教化,是不现实的。孟子继承了富庶教的理念,并提出恒产恒心说。

民乃是天所降生,而君师只是上天用来辅助自己爱护人民的媒介。梁襄王向孟子询问一天下之道,孟子回答不嗜杀人者能统一天下。

在他看来,人民不只是国家治理的客体,而是和君诸侯等并存且深度互动的政治主体。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其中也孕育着早期天人观的萌芽:将天与民相提并论。

作为有选择的主体,人民的归之去之实际上代表了天下的得与失。孟子说: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

教化也因此是属人的、在世的,而非属天/神的、宗教的。相应地,商汤、周武之所以能够得天下,地方百里而王,就在于他们能够施仁政于民。儒家教化采取的是以政载道、以政行教的方式,概言之就是富庶教。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在他看来,将政治的核心理解为权力问题,在政治实操的层面上将国家视为权力共同体,这样的观点是片面的同时,认识的真理检验也需来源于实事,即在客观实践活动中获得对是的真理性认识。

所以,旧唯物主义只能够解释世界,而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却能够引导人们去改变世界。其二,求是的实践唯物主义认识论意义。

四、实事求是的实践唯物主义意义 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中国式实践唯物主义?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作进一步分析。‘物唯有融入于‘事,才呈现其多样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传播和发展,是由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有着许多相通的思想基础。二、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批评了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通过人的活动(‘事)而形成的现实世界既表现为事实界,也呈现为价值界,而‘事则从本源上为事实界和价值界的统一提供了根据。毛泽东曾经对实事求是作了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哲学诠释,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以后,实事求是成为指导中国共产党从事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的思想路线,引导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重大胜利。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其实是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的。

1943年,毛泽东亲书实事求是,将其作为延安中央党校的校训。可见,尽管朱熹、王阳明的哲学不同,但是都将《大学》格物之物解释为事。

进入 朱汉民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实事求是 实践唯物主义 。如《大学》的格物,所谓物往往被中国哲学家看作是事。

有话要说...

最新文章